性别:男
触革字幕组退休老人
随性写点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剧,欢迎讨论交流~
邮箱:mayusuki@outlook.com

【影评】《但丁密码》:支离破碎的妥协


评分:5.0 / 10

多字少图 无剧透 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记得《达芬奇密码》上映那会儿,我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学生。成天只知道看动漫和《哈利波特》之类的电影的我头一次接触到环环相扣的紧张故事和颠覆世界观的奇妙设定,自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说这部电影国内上映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某些团体得抗议匆匆下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个故事在院线之外的地方的火爆——在我意犹未尽地去书店如痴如醉地读着原作的那几个下午(高中的时候才一股脑全买了),周围不仅同样有无数安静地阅读同一本书的小伙伴,而且周围的书架上还摆满了诸如《耶稣的裹尸布》这样过去大家连碰都不会去碰的书籍。

虽然后来我也没去碰。

《达芬奇密码》确实引领了一段时间的文化风潮。


(《达芬奇密码》当年在全球范围内席卷了7亿美元的票房)

但是后来我逐渐发现,这似乎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虽然《达芬奇密码》当年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却遭到了宗教界和学界的口诛笔伐,烂番茄和IMDB上的评价也只是中等偏下,媒体和影评人亦多半对其持消极态度;到了《天使与魔鬼》大张旗鼓上映的2009年,这部耗资巨大的新作甚至连商业上的成功也没能实现。而今年的《但丁密码》(我非常恨这个为了前后一致性而决定的译名)离上一作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时间,其间《失落的秘符》改编计划不幸流产,本片的预算也被砍到了《天使与魔鬼》的一半。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自从诞生以来,丹·布朗所创作的兰登教授系列就一直饱受争议。我们并不排斥根据阴谋论来创作故事,也不反对以商业大片的形式来构筑小说的格局,甚至非常欢迎作家们在小说里黑NSA黑NASA,但是拿宗教的历史甚至是核心信仰做文章,放到哪里无疑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而布朗先生在书开头习惯性标注的“本书中的组织和机构名称都是真实的”这句含义暧昧的话,更是有误导读者、曲解历史的嫌疑。


(令人高兴的是,早早预言了NSA监控丑闻的《数字城堡》终于传出了将要被改编成美剧的消息)

但是作为丹·布朗的死忠,抛开主观情感因素不说,他的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显而易见:逻辑缜密的推理和环环相扣的线索,沟通构建了沉浸感和吸引力十足的故事;背景故事和性格描写丰富的角色,让读者更加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关心他们的命运;而根据宗教和历史的线索与谜团所设计的谜题和提出的大胆猜想,也极大地激发了像我这样的读者去了解故事背后那些晦涩史实的动力。这个系列虽然不是现代流行意义上的“烧脑”作品的鼻祖,但绝对也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甚至将其称作现代小说的代表之一,亦不为过。


(当看到《天使与魔鬼》的高潮用简单的交叉钥匙来代替这个设计绝妙的符号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那么,显而易见地,要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导演面临着重重的困难:首先,要把原书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凑的故事放到两小时的观影体验中,删减和浓缩在所难免;其次,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明了而又详尽地解释各种各样的谜题,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内容和叙述方式的拿捏至关重要。就算手上已经有了非常完整的改编方案,也还要去考虑如何解决或是回避各国政府或组织对于书中所提到的世界名胜所做的严格保护和限制——换而言之,在下决心改编之初,妥协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没指望《但丁密码》能给我惊喜。在先天的困难和商业方面的问题的双重影响之下,我只希望导演能够延续以往的作风,至少,为我们呈现一个完整的、浓缩的故事。

可惜,导演在妥协的道路上再也没能回头。《但丁密码》也毫无疑问地进入了今年的烂片行列。

首先,最明显的问题便是节奏的失衡。也许《达芬奇密码》局限于小范围内的争斗,情节发展显得并不出彩;但是《天使与魔鬼》在我看来很好地将解谜、动作、大场面这三个核心要素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情节的推进井然有序(当然这也得益于故事本身的结构),连配乐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例子就是Hans Zimmer为《天使与魔鬼》所创作的《AIR》,这首长达9分钟的曲子不仅在片中有镜头剪辑的配合,还极为罕见地得到了一刀未剪的保留。


(用数字技术打造的广场令人印象深刻)

就算是被媒体普遍吐槽“无聊”的解迷桥段,也有第一部中所展现的牛顿墓幻象、以及最后的回忆穿插这样颇为出彩的亮点。


可《但丁密码》是怎么做的呢?压缩背景介绍、压缩故事内容,压缩系列粉丝喜闻乐见的解迷,让并不精彩,甚至显得有些愚蠢(典型的如无人机抓人的桥段)的动作场面占据主要地位。这样无脑商业化的做法,对于一个向来都不是以动作吸引观众的系列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我们之所以觉得上述的这样桥段愚蠢,恰好就是因为缺失了书中原有的铺垫、细节和设定。没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承接,没有尔虞我诈的斗争过程,只知道用快得眼花缭乱的剪辑来拼凑出所谓的“紧张感”,结果只能让观众不停打呵欠。


而进一步去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就能引出本片另一大败笔——对故事和人物的过分删减修改。在前两部改编中,有完全被删除的情节和人物,有被简化的线索和叙述,但是,出于我在前文列举的原因,这些做法都完全可以被接受。但是,连最重要的幕后掌控者都要省略,最核心的女主角的命运都不一致,最终的高潮和结局都要改变......我真的很想深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喊:

Excuse me ?!

这完全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好么?!

主创们满以为自己精炼出了故事的大框架,但实际上他们恰恰没能把握原作看待问题的视角。好莱坞的标准价值观让这个故事中对人类生存的疑问探讨、对历史文化的旁征博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悉心塑造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一个老套的、英雄拆弹拯救世界的故事。而由于保留了原作的庞大世界观和复杂势力关系,这还是个支离破碎的故事——因为全力推进动作场面的导演已经没有时间再去一一介绍每个出场人物的来龙去脉。看过原作的我能依托这些书本中的内容将故事串联起来,但是,其他的观众呢?我实在无法想象,没有看过《地狱》的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是何等地乏味和懵逼。

(原书中深不可测的“财团”(The Consortium),电影里看起来只有个位数的编制)

而相比《达芬奇密码》中对于历史热情的解释探讨,《天使与魔鬼》中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展现,《但丁密码》中一口一个“拯救世界”的主角和总是狂吼“我需要你们做得更好”“给我上”的配角,显然没法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我并不想责怪片中任何人的演技,因为我觉得,这显然不是演员的问题。


(但是菲丽西提·琼斯真是漂亮,嗯(●ˇ∀ˇ●))

在看完《达芬奇密码》的时候,我沉浸在仿佛发现了世界的奥秘的震惊和敬意之中;在看完《天使与魔鬼》的时候,我被历经磨难、迎来光明的感动所包围;可是《但丁密码》的结尾却完全无法触动我感情的任何一根神经。我已经无法回忆起电影里这个支离破碎的故事的全貌,脑海中只有数个高度还原的场景能和书中的情节一一对应。我相信,这绝非朗·霍华德所期望的结果,但是在投资人和市场的重压之下,他除了妥协,别无选择。

我只能说服自己,这样也算是值回票价了。

啊,对了,字幕并没有写错。哈佛所在的地方就叫Cambridge(剑桥)。

评论(9)
热度(78)

© Mayu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