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触革字幕组退休老人
随性写点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剧,欢迎讨论交流~
邮箱:mayusuki@outlook.com

【影评】《第三度嫌疑人》:我喜爱,但不会推荐给你的电影


《第三度嫌疑人》不是一部我会推荐给别人的电影。

是枝裕和一贯温和平实的风格,本来就不是讨好观众的类型。就算是《无人知晓》、《步履不停》这样口碑良好的作品,拿来上映估计也只会让荧幕前的大部分人倦意连连;故事虽然有悬念有转折,但是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要素;叙事的节奏,往好了说是把控平稳,往坏了说就是张弛无度、平淡松散;对于那些因为接触过东野圭吾这样的畅销作家作品,而对日系推理抱有好感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三番五次来回颠倒、暧昧不清的事实,和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就戛然而止的结尾,几乎可以说是对追寻真相的好奇心的公然挑衅。电影上映两天,到目前为止才有100多万元的票房,这个几乎早已注定的结果完全能说明,你应该把自己的这一票贡献给《头号玩家》,而不是这部上座率不足1%的大冷门。

但是,以上种种客观原因,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影片几乎90%的时间都由两三人之间的对话构成,镜头的安排简单平实,但不乏一些精巧的细节变化和设计。在演员出色而细腻的表演之下,这样的表现手法大部分时候并不会显得过于乏味,特别是在对话层层推进到最后出现的面部大特写镜头,很容易让人沉入其中,感受到角色细小的情绪波动。而是枝导演又将过去拍摄亲情电影的经验延伸融合到这部电影中,即使不再像以往那样有对日常生活桥段的细致描写,但是那种浸润了现实气息的亲切感和自然感,依然能从场景陈设、物品摆放和角色或有意、或无意间做出的种种行为中感受出来;故事进展虽然缓慢,人物对话有时候甚至散漫得有些“不讲究”,可内容又拿捏得恰到好处,表达始终清晰,前后环环相扣,不像同样节奏缓慢的宫部美雪的作品那样,处处充满丰富得有些繁琐的细枝末节;Ludovico Einaudi以钢琴和弦乐为主轴的配乐在沉重和忧伤之余,又隐隐散发出迷惑和不安的气息。虽然音乐旋律响起的时候寥寥无几,但每次出现之时,都能和影片本身沉郁的基调融合得恰到好处。特别是重盛律师在火车上和在事务所的两次幻想,没有用模糊之类的特效加工处理,通过简单的剪接和想象者本人不自觉的带入,在音乐的配合下,同样打造出了引人入胜的独特效果。


也许本片最大的问题是宣传方和媒体对它的定位:不论是律师、疑犯还是受害者家属的设定和表现,都有着各式各样不讨人喜欢的缺陷;故事逻辑基本可以说是比较严密,但是角色们各执一词带来的互相矛盾,根本没有留给观众认真推测事件真相的余地。没有险象环生的正邪交锋,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展开,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甚至没有日剧招牌式的大段说教。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颗没有棱角的玉石,或许细细把玩能够感受到不错的质地,但终究造型普通、光泽黯淡,和“法庭悬疑剧”这样的头衔和“一念之间 真相大白”这样的宣传语带来的期待相去甚远。


也许导演本人也说不清,这部电影究竟主题为何。但就如片中引述盲人摸象的寓言一般,故事中的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只能看到事实真相的一小部分,为了自身的利益作出相应的行动;而即使是处于上帝视角的我们,同样也只能看到影片的一个侧面:或许是枯燥乏味的基调,或许是沉郁忧伤的气质;或许是扑朔迷离的故事,或许是零星隐藏的线索;或许是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又或许是对世态炎凉、人心难测的感叹。没有明确的侧重强调确实让人感到不爽,但反过来想,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体会,不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么?


但是说到底,《第三度嫌疑人》仍然不是一部我会推荐给别人的电影——尽管我在上文陈述了许多吸引我、让我爱上它的特质。或者退一步说,我不会把这部电影主动推荐给别人,因为,它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好电影,和大多数人的喜好也相去甚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写下这些文字,就是自我矛盾、没有意义的。

过去,我学着写影评,是为了理解别人为什么觉得一部电影好看。在别人的文章中挖掘拼凑观点、套用自己一知半解的术语,一门心思想要让自己显得更“专业”;现在,我写下这篇文章,则更多地是在和自己对话,想要问清楚,自己到底觉得这部电影好在哪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也许比去寻找和理解普遍意义上的好电影更为重要。

这么看来,我大概得对把这篇充满了个人主观情感色彩和论断的文章看到最后的你说声抱歉。但是,如果你因为以上这些文字而产生了兴趣或是共鸣,那不妨去影院亲自体会一下,这部电影能够带给你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发行方是不是该给我点广告费啊? (≧∇≦)

评论(1)
热度(8)

© Mayu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