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触革字幕组退休老人
随性写点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剧,欢迎讨论交流~
邮箱:mayusuki@outlook.com

HBO《切尔诺贝利》:细节与争议 EP2


(考据向,还没看剧的同学勿入)

写在EP2开始之前:

在写完EP1之后的几天里,我断断续续地看过许多对《切尔诺贝利》这部作品的评价。许多人都敏锐地发现了本剧与历史记述的出入以及价值观的明显偏向,而且相关文章很多都比我的粗浅比较要深入和精确得多:例如知乎上ID为“山娃”的用户就十分专业,大量援引苏联历史档案、苏共政治局会议记录内容,对照指出剧集在对苏联的应对工作描写上的诸多省略和失实之处。本人语言能力和材料收集能力有限,有珠玉在前,不愿再拙劣效仿,所以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同学还请移步知乎。

简单说说对这部迷你剧的一点看法:确实,在剧集完结之后回望,《切尔诺贝利》为了在有限时长内讲出一个适合大众观看的简明易懂的故事,以及始终体现“欺骗的代价”的主题,大幅限制了出场人物数量、简化了事件发展经过、修改了历史的时间线,这样做是不利于观众了解客观史实的。

但是,我觉得在历史剧中寻求获得准确的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个不大靠谱的想法。毕竟“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历史剧作为在历史记录之上更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产物,就算抛开作者的立场带来的影响,往往也会因为有限的容量而比文字记录做出更多的妥协。HBO的这部《切尔诺贝利》,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剧,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处处都体现着主创主观感情色彩的架空剧,一次非常“私人化”的创作。主创缺乏历史责任感,让自己的作品存在误导观众之嫌,这自然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事;但是以“历史剧”这一头衔的评判标准来对其进行批评,其实也大可不必。《切尔诺贝利》作为娱乐产品的价值,更多的还是引起人们对这段惨痛的近代灾难史的关注;而我们作为个人,则应该避免让这样的演绎作品主导我们的认知,不断拓展视野、明辨众识,建立属于自己的正确历史观。


瓦列里·列加索夫


列加索夫在事故发生之前的生平,看起来就像是个典型的优等生:生于一个公务员家庭的他,先后毕业于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于1967年获得副博士学位,1972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这对于一位年仅36岁的科学家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列加索夫之后担任了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教授,1981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自1983年起至起逝世,他还成为了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系化工组主任。

列加索夫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为物理化学领域,包括新型化合物的性质、核能和离子技术、节能技术和氢能源技术等等。事实上,他根本算不上剧中所说的“RBMK核反应堆专家”,因为这并不是他的主攻方向。现任莫斯科国立大学助理教授伊万·索洛金认为,他“并不是什么英雄,而只是恰好在苏联科学界的食物链中,拥有能够被政府指定为首席专家的地位”。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全剧从头至尾,都表现得好像他始终是孤身一人,但实际上他有家庭,而他的女儿也曾在采访中追忆过父亲的往事(EP1中我曾提到过)。


博里斯·谢尔比纳


相比于列加索夫,我们能找到的关于这位苏联官员的资料十分有限。但是从不少评论的观点来看,谢尔比纳大概是除了虚构角色之外和现实相差最远的一位。莫斯科时报的记者列奥尼德·博雪德斯基在一篇题为《俄罗斯应该制作HBO的<切尔诺贝利>》的报道中对本剧的描写方式做出了批评:“副主席谢尔比纳当然不可能,甚至不会想到去威胁苏联科学院盛名在外的列加索夫,要把他丢出直升机——那是1986年,不是1936年。”(更不用说事实上调查委员会是先乘飞机到基辅,再乘车前往切尔诺贝利的)

参照甚少、再加上服务故事主题的需要,在我看来是让创作者们选择完全戏剧化演绎谢尔比纳形象的主要原因。饰演谢尔比纳的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他自己也没有打算参考真实历史人物来饰演这一角色,“我饰演的角色和真人完全不同。我们很难获取关于这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的信息。我完全按照剧本演绎,而剧本和故事又需要一些这个角色身上的东西——不管他实际是不是这样的。我甚至都长得不像他。”


对,首先发际线就不像(逃)。


乌拉娜·卡缪克


尽管你能在维基百科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条目下一一找到本剧角色与现实人物的对应,但是这位白俄罗斯的女科学家却是个例外——乌拉娜·卡缪克是个虚构人物,是现实中与列加索夫共同调查事故并研究善后控制方案的科学家们的缩影。主创们在EP5末尾直接说明了这一点。显然,这么做是为了简化故事的结构;而选择将这一角色设定为女性,大概也是为了不让《切尔诺贝利》变成一场“男人戏”。


(关于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我在EP5中会详细展开)


“两倍广岛原子弹的量,而且是每小时”


列加索夫教授的这句台词简明直观地为观众描述了事件影响之恐怖。广岛和长崎的核爆,可以说是近代全人类的噩梦。但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核能源专家詹·哈维尔坎普在采访中表示,两次事件的辐射量很难进行直接比较。因为广岛原子弹受害者主要遭受的影响是直接暴露在核辐射中,也就是说,其受到辐射的总量主要取决于爆炸时与原爆点的距离;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则“把很多放射性物质散布到了广阔的范围当中”。

对此我的理解是,两场灾难无法直接比较,但是从不同的维度来看,我们能够得出它们不同的危害特性。首先,从总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来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之深远,绝对可谓是前所未有。据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释放到环境中的辐射量,大约为广岛原子弹的400倍——这个数字看起来和剧中的估计基本一致。时至今日,普里皮亚季已经是一座鬼城,诸如医院地下室里堆放的消防服之类的物品,残留的辐射仍然在危险水平之上;而广岛则早已恢复成了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核泄露事故造成的长期影响,远非看似威力更大的核爆炸能够相比。

但从对个体的影响来看,广岛原子弹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是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数十倍。根据日本放射病研究者中村惠一的调查,身处广岛原子弹原爆点的受害者受到的伤害为大约是100西弗的伽玛射线,以及140西弗的中子辐射——远远高于致死剂量。辐射量会随着与原爆点的距离迅速衰减:在原爆点500米开外的地方,这两个数字会骤降到28和31.5;而身处3.25公里外的人,只会受到约1毫西弗(0.01西弗)的辐射影响。但是别忘了,原子弹爆炸还伴有巨大的冲击波、气浪和高温——大约有7万人在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因为高温直接被汽化;截至1950年,死于烧伤、急性辐射病、癌症以及其他各种长期并发症的受害者更是高达20万人。

这里我尝试简单解释一下这些库数字的概念:西弗又称希沃特,是衡量人体吸收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而剧中多次提到的伦琴,则是描述“存在的辐射量”的单位。所以如果不考虑辐射吸收转化损耗问题,1西弗相当于人体受到了1000伦琴单位的辐射。按照这个比例换算,即使是前往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作业的“三位勇士”,遭受的辐射剂量也要远低于原子弹原爆点附近的受害者。

最后,作为参照,一个普通地球人一般每年受到的辐射总量约为2.4毫西弗(0.024西弗),而瞬间遭受2西弗以上的辐射,就有致死的可能。


直升机坠毁


这大概是EP2最令人震惊的一幕。眼看着自己把祖国的精锐飞行员送往地狱,列加索夫和谢尔比纳瞠目结舌,相对无言。但是,创作者这一“移花接木”的操作引起了很多评论者的不满,认为主创此举是在黑苏联飞行员固执鲁莽、不听指挥。(我个人倒是觉得这个桥段主要是夸张化地体现辐射的可怕)

之所以说创作者是“移花接木”,是因为直升机坠毁确有其事,不过时间是在1986年10月2日,而不是剧中所说的4月27日。稍稍查阅资料,我们就能知道坠毁直升机上的两名飞行员分别是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汉茹克和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赫里斯季奇。我们甚至还能知道,当时乌克兰摄影师弗拉基米尔·尼基托维奇·舍甫琴科用摄影机拍下了这一幕。在网上用“Chernobyl Helicopter Crash”作为关键词搜索,你就能找到这段影像资料。除了不是从浓烟中飞出之外,直升机旋翼撞上钢缆的过程,和剧中的特效场面十分类似;但是坠毁的原因,显然就不是遭遇过量辐射、或是浓烟干扰视线了。


在辐射灾难中死于意外事故,已经很让人痛心了。但更加不幸的是,当时进行纪录片拍摄的舍甫琴科也没能逃过一劫——他在次年3月死于急性放射综合征


撤离广播


疏散普里皮亚季民众时的广播,是1986年真实采用的广播内容,你可以在维基百科的相应条目中找到并直接播放。


三名勇士


阿列克谢·阿纳年科、瓦莱里·别斯帕罗夫和伯里斯·巴拉诺夫——这三位在剧中勇敢承担了前往4号机组排水工作的志愿者并非一直默默无闻。事实上,他们在剧集放送之前,就曾多次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被盛赞为“拯救了世界的无名英雄”。阿纳年科回忆起这次任务的时候表示“整个过程非常顺利”“以为积水会到膝盖,进去了发现积水其实只是没过脚踝”“没有用任何工具就拧开了阀门”(但也有其他材料提到他说拧阀门时需要潜水进行操作)。显然,HBO为了体现戏剧效果,给这次任务增加了不少曲折的过程。

尽管三位勇士如前文所述,全身遭受了约15西弗(15000伦琴)的致命放射剂量,但是三人在执行任务之后,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阿纳年科甚至声称自己之后还参加过数次类似辐射条件的行动任务)。巴拉诺夫于2005年因心脏病发去世,而阿纳年科和别斯帕罗夫目前仍然健在——这在剧集EP5的结尾也有提到。

我不知道三位英雄在之后的生活中是否因此而生出病痛,但是我希望他们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都能宁静安好。


(后续内容请期待 HBO《切尔诺贝利》:细节与争议 EP3)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条目“Valery Legasov”、Boris S、“伦琴”、“雷姆”、“西弗”、“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Comparison of Chernobyl and other radioactivity releases”等条目

2、Medusa Project《真实的切尔诺贝利:HBO大热迷你剧就要完结了,以下是剧中人物与现实对应人物的比较》(The real Chernobyl HBO’s hit miniseries is ending, and here's how its characters compare to their real-life counterparts)

3、Caitln Gallagher《<切尔诺贝利>中的伯里斯·谢尔比纳是基于真实人物塑造,但是斯特兰·斯卡斯加德把重心放在了他读到的剧本角色上》(Boris Shcherbina On 'Chernobyl' Is Based On A Real Person, But Stellan Skarsgard Stayed Focused On His Scripted Character)

4、联合国《电离辐射来源和影响:联合国科学委员会对核辐射影响的研究》第二卷,科学性附录C/D/E(Sou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Volume II, Scientific Annexes C, D and E)

5、中村惠一《放射病医生讲述的被爆和癌症真相》(放射線医が語る被ばくと発がんの真実)

6、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切尔诺贝利过去十年:我们真正知道哪些事情?》(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欧盟1996年4月维也纳国际会议议程整理)(Ten Years After Chernobyl: What Do We Really Know?)

7、美国能源部 历史和遗产资源办公室《广岛原子弹爆炸》(THE ATOMIC BOMBING OF HIROSHIMA)

8、Jeremiah Jacques《拯救了百万生命的三个男人》(Three men who saved Millions)

9、Leonid Bershidsky《俄罗斯应该制作HBO的<切尔诺贝利>》(Russia Should Have Made HBO's ‘Chernobyl’)

评论(3)
热度(67)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Mayu君 | Powered by LOFTER